作者:響馬
編輯:葛偉煒
2022 年初,作為新茶飲領域的頭部品牌,喜茶、奈雪的茶先后降價,15~25 元成為主流價格帶,有的引流產品甚至直接將價格拉低至 10 元以下。
(相關資料圖)
喜茶、奈雪的茶降價,被網(wǎng)友戲稱為 " 低下了高貴的頭 ",可是頭低下了,卻沒有撿到更多的 " 金幣 "。
據(jù)媒體估算,2022 年,喜茶全年銷售額為 47 億元,遠遠低于 2021 年 53.52 億元的營收。奈雪的茶日子更不好過,數(shù)據(jù)顯示,去年,其營收 42.92 億元,同比下降 0.1%,經調整凈虧損 4.61 億元,同比擴大 217.48%。
降價帶不來更多營收,但喜茶和奈雪的茶均提前加碼了另一條 " 戰(zhàn)線 ",即通過智能設備降本增效。
據(jù) " 明亮公司 " 報道,從 2021 年起,喜茶和奈雪的茶成立了專業(yè)團隊,招募機械、電氣相關的工程師,針對功能規(guī)劃、硬件設計、軟件開發(fā)等多方面,設計和研發(fā)智能設備。2022 年,第一批智能設備開始在喜茶和奈雪的茶門店內投入使用。
智能設備的加持,降低了人力成本,大大提高了出品效率,更重要的是,智能設備自動化、數(shù)字化、標準化等優(yōu)勢可以賦能加盟商。
正因如此,不只是喜茶、奈雪的茶,蜜雪冰城、霸王茶姬、益禾堂等新茶飲品牌都已經自研或者引入第三方研發(fā)的智能設備。問題在于,智能設備能成為新茶飲品牌的搞錢利器嗎?
" 大而全 " 和 " 小而精 "
新茶飲品牌聚焦智能設備,首先是出于降本增效的需求。
據(jù)奈雪的茶創(chuàng)始人彭心此前介紹,新式茶飲制作工藝 " 很復雜 ",且基本上都依靠人工,一家門店需要配備十幾個到幾十個員工。
人工成本因此居高不下,奈雪的茶 2021 年初提交的招股書顯示,2018~2020 年,其人工成本從 3.4 億元飆升至 9.2 億元," 總收益占比均在 30% 的水平 "。
如何降低成本?用設備代替部分人工,是行業(yè)的通用策略之一。
沙利文 2022 年發(fā)布的《中國新茶飲供應鏈白皮書》顯示,新茶飲門店運營涉及的設備繁多,必要設備有制冰機、冷藏冰箱、工作臺、蒸汽開水機、封口機、果糖定量機、打冰機等,其中制冰機與冷藏冰箱是新茶飲門店設備的主要支出。
在上述白皮書看來,新茶飲門店設備種類需求多,但進口設備大多不是為新茶飲專門定制,存在功能單一、人工操作要求高等弊端,還需要與具體的門店運營適配。
2019 年,喜茶官方微信公眾號發(fā)文稱,他們訂購過一批制茶設備,測試時是可行的,但實際投入門店使用后發(fā)現(xiàn)還是存在問題。沒辦法,喜茶將整批機器 " 都下架了 "," 損失了不少錢 "。
奈雪的茶也有類似經歷。為了解放人力,奈雪的茶曾嘗試啟用自動化設備,但當時團隊在市場上根本買不到適合自己要求的機器,只能選擇自己 " 上手 "。
進口設備滿足不了需求,倒逼喜茶、奈雪的茶自研智能設備。據(jù) " 明亮公司 " 分析,二者的研發(fā)路徑明顯不同,喜茶走向 " 大而全 ",把茶飲制作步驟細化,每一步都希望有對應的智能設備;奈雪的茶強調 " 小而精 ",專注自動奶茶機,并和自動排班系統(tǒng)結合使用。
現(xiàn)實亦是如此,近日,喜茶官宣了自研的全套 " 茶飲高科技 ",包括智能秤、智能出茶機、自動去皮機、自動去核機、自動錘檸檬機、自動切丁機、智能蒸煮機等 7 款設備,覆蓋門店原料制備、原料管理、調飲制茶等多個環(huán)節(jié)。
效率隨之躍升,以自動去皮機為例,以往人工為一筐葡萄去皮,需要約 15 分鐘,如今機器去皮僅需 1 分鐘,果肉保留也更完整,而智能出茶機,最快 4 秒即能完成一杯飲品的原料添加。
喜茶自動去皮機,圖源喜茶相比之下,奈雪的茶 " 鎖定 " 自動奶茶機,經過 IT 團隊近半年的研發(fā),在機械結構設計、PCB 電路板設計、軟件功能設計等方面申請近 30 項專利,最終于去年 9 月投入所有門店使用,號稱 " 最快 10 秒完成一杯茶飲,產能提升 40%"。
前段時間,自媒體 " 快消 " 從奈雪處了解到,隨著設備的升級迭代,自動奶茶機已經可以實現(xiàn) " 最快 6 秒完成一杯,產能提升約 50%"。
奈雪自動奶茶機,圖源奈雪的茶對于喜茶和奈雪的茶在智能設備上的進擊,媒體認為這是 " 門店的設備革命 "" 新茶飲行業(yè)逐步邁入智能化時代 "。
事實上,比起 " 設備革命 "" 智能化時代 " 等大詞,新茶飲品牌更在意的仍然是降本增效,只因這能助力它們活得更久,走得更遠。
緊跟 " 雪王 " 的盈利策略
新茶飲品牌一邊發(fā)力智能設備,另一邊放開加盟,加速規(guī)?;瘮U張。
在很長一段時間里,喜茶強調:" 我們不接受任何形式的加盟 "。不料,行業(yè)競爭加劇,盈利越發(fā)困難,在新形勢下,喜茶去年年底開通加盟渠道," 打響了高端新茶飲下沉第一槍 "。
今年 7 月,奈雪的茶正式推出 " 合伙人計劃 ",也開放加盟。饒有意味的是,開放加盟的消息推動奈雪股價大漲 10%,說明資本市場對這一舉措的看好。
資本市場之所以看好,是因為頭部品牌的開放加盟和規(guī)?;瘮U張已經被 " 雪王 " 蜜雪冰城證實是一種盈利策略。
數(shù)據(jù)顯示," 雪王 " 三年凈賺約 30 億元,主營業(yè)務毛利率超過 30%,而如此能打的盈利能力,主要依靠加盟商。換句話說,通過開放加盟," 雪王 " 擁有了超 2 萬家門店,其在前端收取食材、包裝材料、設備設施等項目費用,在后端收取加盟費、管理費、培訓費等,從而成為整個新茶飲領域 " 最靚的仔 "。
值得注意的是,不是加盟門店多了,就能賺到錢," 雪王 " 盈利能力強,成本是它的核心優(yōu)勢之一。
據(jù)媒體報道,蜜雪冰城從 2012 年就開始自建工廠,加工原材料,截至 2022 年一季度末,其已經建立 252 畝智能制造產業(yè)園,13 萬平方米全自動化生產車間。
新零售商業(yè)評論攝回到其他新茶飲品牌,智能設備的運用,首先有助于降低人工成本。以奈雪的茶為例," 明亮公司 " 認為,在最極端的情況下,奶茶門店只需要 3 名員工,1 人負責出杯貼標并操作自動奶茶機制茶,1 人處理備料,1 人封杯出品、打包外賣以及與顧客溝通。
事實上,這并非 " 最極端的情況 "," 中國飲品快報 " 探訪武漢地區(qū)的奈雪門店發(fā)現(xiàn),這些門店全部使用自動奶茶機,門店員工數(shù)量平均在 3 名左右。
其次,有助于降低培訓成本。這也不難理解,用智能設備取代人工加料,不用記配方,可以大幅降低對培訓的依賴。
比如,要掌握一套完整的調茶流程,喜茶一名初級調茶師至少需要 1 個月,高級調茶師最快也需要 3 個月。有了智能設備加持,相應流程會加快,成本也會減少。
霸王茶姬和第三方聯(lián)合研發(fā)出全智能茶飲機,據(jù)稱該設備能完成大部分操作,員工只需要進行加冰、封裝等收尾工序,可以說最大限度降低了培訓成本。
第三,有助于加強品控,正如山住茶創(chuàng)始人崔彪所言,智能設備的引入,一個明顯優(yōu)勢是產品出品更加標準化," 尤其是產品穩(wěn)定性和效期管理方面 "。
喜茶某加盟商也對自媒體 " 豹變 " 表示,加盟門店出品是由總部提供的全自動出茶機完成,顧客點單完成后,員工會將訂單的飲品二維碼貼在杯身,經過機器掃描后,相應比例的果漿、糖漿、茶底會自動定量出杯,大部分飲品都能通過這樣的全自動操作來完成。
智能設備上述優(yōu)勢,對加盟商的吸引力可想而知,從這個角度看,喜茶和奈雪的茶發(fā)力智能設備、開放加盟,意在形成聯(lián)動,相輔相成。
搞錢利器?得打好持久戰(zhàn)
新茶飲品牌推動智能設備、開放加盟彼此聯(lián)動,但實戰(zhàn)的效果,目前仍然難以評估。
從智能設備的角度看,其降低多項成本、加強品控的效果,確實能實現(xiàn),但降本增效的周期有多長還未可知。
這方面," 快消 " 曾就每家門店在智能設備上的投入成本、實現(xiàn)降本增效的周期等問題咨詢喜茶,但對方不愿就此做過多交流。
而奈雪的茶已經使用自動奶茶機一年多,財報數(shù)據(jù)卻顯示,公司虧損仍然在快速擴大,也就是說,智能設備及相關系統(tǒng)的成效 " 還未顯現(xiàn) "。
從開放加盟的角度看,智能設備能為加盟商運營門店 " 加分 ",但加盟商要加入某個品牌,智能設備并非重點考慮的問題。
擁有 22 年餐飲連鎖經驗的餐飲加盟顧問王冬明曾對媒體直言:" 據(jù)我所知,加盟商更關注投資額低、盈利強的品牌的加盟。"
目前,喜茶主推 50 平米以內大小、加盟費在 50 萬元以內的店型,奈雪的茶則要求加盟門店的面積為 90~170 平米,單店投資金額約 100 萬元,還需提供 150 萬元及以上流動資金的驗資證明或其他資產證明。不管是喜茶,還是奈雪的茶,投資額都不低,至于盈利能力,本文開篇提到,二者降價也帶不來更多營收。
不過,這并不意味著智能設備與開放加盟的聯(lián)動 " 虛有其表 ",而是需要將這兩方面納入整個品牌運營體系之中,從整體運營中提高效率,增加營收,謀求利潤。
其實,這也是行業(yè)的某種共識。
7 月 26 日,在深圳舉行的茶飲行業(yè) "2023 研發(fā)者大會 " 上,喜茶、奈雪的茶、霸王茶姬、茶百道等一百多家品牌到場。對于未來發(fā)展,多位創(chuàng)始人認為,行業(yè)已進入充分競爭時代,產品不再是一個秘密,管理幾千上萬家門店,不再是僅僅基于技術,而是基于管理,基于品牌建設,基于企業(yè)洞察和食品工程研發(fā)的能力,包括供應鏈的管理能力,產品全鏈條、全生命周期的管控能力等。
順著這個思路看,智能設備是不是搞錢利器,目前還不明確,需要在整體運營中來衡量,而后者,乃是一場 " 搏風打浪 " 的持久戰(zhàn)——加速內卷,直到 " 上岸 " 或出局的那一天。